
2025年9月6日至7日,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中国金融学》试用试教备课会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弘远楼举行。本次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和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承办。会议期间,学校党委书记赵建军会见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王卫忠一行,双方就《中国金融学》教材建设与推广相关事宜进行深入交流。王卫忠,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生,教材主编刘锡良教授,副主编、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擎,教材编写组成员及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余位金融学专家学者莅临会议。会议由学校教务处处长汤火箭主持。
会上,刘锡良围绕“中国金融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中国金融学”作主旨报告。刘锡良指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存在明显不同,西方金融学教材难以适配中国金融伟大实践。《中国金融学》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合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以“金融资源配置”“风险稳定与安全”为主线,涵盖五大内容板块,突出“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十大金融重点问题,为教学提供支撑并为全球金融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王卫忠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西南财经大学编写团队的贡献,特别是主编刘锡良教授及其团队在三年多时间里精益求精、反复打磨教材的敬业精神。教材经过5级15个环节严格审核、数十轮修改,凝聚了编写组与高教社编辑团队的共同智慧与汗水,体现了深度融合与高效协作的出版机制,是构建中国自主金融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成果。教材系统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实践,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志生指出,《中国金融学》教材立足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全面体现以“八个坚持”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金融植根于经济发展系统,在金融安全发展的底线基础上构建金融发展框架,明确金融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指导理念。他强调,教材的生命力在于使用,一部优秀的教材绝非“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动态的教学对话载体”。王擎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
为期一天半的备课会围绕《中国金融学》教材的角色定位、特色亮点、逻辑框架、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展开讨论,由编写组成员分章节进行试讲,与参会教师针对课程目标定位、章节内容衔接、教学案例选用、课时分配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推动教材的有效使用与教学实践提供支撑。
(撰稿:袁汝衡|初审:倪灵运 骆岭 杨瑶|复审:董青马 谭敏|终审:兰敏 罗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