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首届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前沿学术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成功举办。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主办,管理世界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金融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创新、政策实践与未来方向。
会上,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生致欢迎辞,管理世界杂志社总编辑杨建龙研究员作开场发言,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张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上海财经大学杨子晖,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擎分别做主题报告演讲。学院(研究院)院长罗荣华主持开幕式。

李志生在致辞中表示,构建中国特色金融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支撑。本次研讨会汇聚全国顶尖学者,围绕货币政策等关键领域,旨在提炼中国金融实践智慧,推动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界与实务界深度合作,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杨建龙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使命,要以中国实践为起点,提出主体性、原创性理论,形成中国特色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作为学术平台,《管理世界》积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选题、推动学术研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张维指出,构建中国管理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应立足于全球共识性知识框架,深入理解本土实践与情境,通过严谨、规范且具有理论张力的研究,避免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或盲目追求“热点”,而是要在扎实的理论、数据和方法基础上,实现既有国际对话能力又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的知识创造与传播。

刘俏表示,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其关键是通过金融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需要聚焦节点行业,发挥“政府+市场”协同机制的作用,引导资金有效配置至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碳中和等关键领域,同时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适配的资产定价和碳定价体系,以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

田轩围绕科技金融研究难点和方向,指出发展科技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构建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当前面临三大瓶颈:独特的“政府-市场”关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科创企业长周期、高风险融资需求错配,以及科技端民企与金融端国企的结构性错配。未来研究需聚焦中国情境,深入探究金融如何有效助力科技创新。

周颖刚围绕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究。基于“有爱社会”、“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三大核心概念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有”金融理论体系框架,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杨子晖分析了银行风险偏好、信贷配置风险取向与金融脆弱性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基于上市企业的数据构建了刻画信贷配置风险取向指数,结果表明随着银行风险偏好的上行,信贷配置风险取向将攀高,带动信贷资源将向高风险企业转移,这将引起借贷双方风险的共同上行,引发金融脆弱性的积聚。

王擎对金融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要义、理论锚定与中国金融学的理论创新进行了系统的深入与总结。构建中国金融自主知识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立足中国实际,注重防风险、促改革、稳开放,在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平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普惠与数字金融、风险与监管、资本市场与投融资、金融科技与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学术交流,为金融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撰稿:崔玉珍|初审:倪灵运 骆岭 杨瑶|复审:董青马 谭敏|终审:兰敏 罗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