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NEWS

2022国际宏观金融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2-06-28

6月24日至25日,由我校金融学院和中国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22国际宏观金融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会议围绕国际金融风险与防控、金融科技、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前沿国际宏观金融问题,以全球化视野纵观经济热点,透视金融现象,分享真知灼见。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包括来自波士顿大学、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埃默里大学、美国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十余名专家学者。有一千余名师生、学者通过腾讯会议和清华大学学说在线平台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尹庆双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发展历程,对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本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进行了介绍。波士顿大学苗建军教授、我校金融学院和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擎教授以及我校金融学院副院长罗荣华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


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埃默里大学查涛教授进行了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主题的演讲。查涛教授提出过去二十年中,投资的不断增加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工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信贷增速超过GDP增速,导致政府债务迅速增加,可能会影响金融稳定。查涛教授认为,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存在密切联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因此需要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研究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鹏飞教授进行了以“Asset-market Sentiments and Business-cycle Fluctuations”为主题的演讲。文章建立了一个包含资产市场情绪的DSGE模型来定量识别分析情绪驱动宏观经济波动的贡献。王教授从不确定性、房价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协同运动出发,认为风险恐慌方面的情绪冲击是经济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香港中文大学宋铮教授进行了以“Unequal Returns to China’s Intercity Road Network”为主题的研究。文章通过估计中国公路网中每个城市到城市连接的基础设施投资回报与识别城市公路拥堵情况,发现城市公路各路段回报差异巨大,拥堵路段收益高于不拥堵路段,中国可能存在道路基础设施投资的错误分配。

麻省理工学院陈晖教授进行了以“The Debt-Equity Spread”为主题的演讲。文章提出以债务权益息差(DES)作为公司和债券层面债务和股权估值差距的衡量标准,并发现DES对股票和债券回报率的强劲预测方向相反。这些发现支持DES是债务和股权之间相对错误定价的衡量标准。

厦门大学薛涧坡教授进行了以“Fiscal Puzzles”为主题的演讲。文章认为大多数新凯恩斯模型未能刻画出“扩张的财政政策挤入私人消费,并导致价格水平下降”这一经验事实,从而产生“财政难题”。文章引入“攀比”的概念,表明其可以使一个标准的新凯恩斯模型在对扩张性财政政策做出反应时,在定性和定量上产生现实的总体波动,从而解决财政难题。

中央财经大学梅冬州教授进行了以“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外溢的非对称性:理论与实证”为主题的演讲。文章通过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和美国货币政策的相互溢出效应,发现两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进一步,在作用渠道方面,中国货币政策的贸易渠道溢出效应更为明显,而美国货币政策的金融渠道溢出效应更为明显。

我校中国金融研究院徐彤副教授进行了以“The S-curve: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Worldwid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为主题的演讲。文章利用1973-2014年90个国家国内金融改革的数据库,发现全球金融自由化遵循S曲线路径:改革在早期缓慢而渐进,在20世纪90年代加速,在2000年之后放缓。原因在于:决策者通过学习自己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更新了他们对金融改革的增长效应的看法。发达经济体的积极增长加速了全球信念的更新,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重大的信念逆转,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文章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金融改革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包括政策模拟和知识传播的政策制定过程。

伦敦大学学院讲师崔巍进行了以“A Ramsey Theory of Financial Distortions”为主题的演讲。文章研究了当政府不能直接向需要流动性的代理人进行再分配,但能够获得一整套线性税收工具时的最优债务管理和税收。文章认为最优的公共流动性供应要求尽可能多地逐步消除回报率之间的楔子,但税收政策可能起到抵消作用:只要金融摩擦存在,对资本征税就可能是最优的,即使这会放大回报率的差异。

埃默里大学陈凯迹副教授进行了以“China’s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tegrated Framework”为主题的演讲。文章提出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经济改革的成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案例,对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都适用。文章中开发了一个综合的框架,并综合了文献中提供的各种观点和发现。框架允许我们探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是如何以及为何演变以维持经济增长的。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国际研究部副总裁、环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铮进行了以“Turbulent Business Cycles”为主题的演讲。文章使用Compustat的数据,基于相邻年份之间公司生产率排名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反向)构建了“动荡”的衡量标准。文章记录的证据表明,“动荡”在衰退中加剧,劳动力和资本从高生产率企业重新配置到低生产率企业,并降低了企业的总TFP和股票市场价值。与不确定性不同,“动荡”会改变企业生产率分布的条件均值和条件方差,从而使“动荡”冲击产生经济衰退,总活动同步下降。

复旦大学黄毅教授进行了以“Bond Financ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ese Bank Lending”为主题的演讲。文章研究了银行在应对货币政策冲击导致的融资成本波动时的借贷行为。主要研究结果表明:从紧的货币政策会提高贷款利率和通过债券融资渠道的贷款利差。此外,还会减少贷款数量,提高贷款质量。文章还探讨了货币政策冲击的异质效应。在货币政策趋紧时期,以及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能力较弱、银行渗透率较小的地区,货币政策的传递性较强。

香港大学汤勇军教授进行了以“Climate Laws and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为主题的演讲。文章通过引入每个国家的气候法律研究了气候法规对跨国并购的影响,认为国家气候法规可以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再配置。研究发现,在某一特定国家通过气候针对法后,该国家企业的跨国并购显著减少。这一证据在受气候法规影响较大的行业和执法力度较强的国家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收购国对气候变化的担忧缓和了这一关系。随着气候法律的通过,交易协同效应和溢价下降。在目标国家采用气候法后,已宣布的投标更有可能被撤回。

自2017年起,国际宏观金融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五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全球宏观不确定性的持续积聚,本次研讨会为海内外宏观金融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国际宏观金融问题、精准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的良好契机,力争成为国际宏观金融全面分析、有效沟通和充分把握的重要平台,有效树立我校大金融学科在宏观金融领域的影响力。

(撰稿:杜沁玲 复审:张博 终审:王擎 陈卓)

上一篇:我院联合承办第二十届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成功举行

下一篇:​互动交流话成长,行业导师来领航——“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实验班行业导师交流会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