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基本逻辑决定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础认知,包括金融是国之重器,资本的规律,金融强国建设,资本市场与信用市场的再界定,资本市场与信用市场的发展。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师方明在《金融时报》理论版、《中国银行保险报》思想版先后发表了文章或接受了专访,深入剖析了金融的基本逻辑,力图为当前中国金融业面临的疑难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尤其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方向。
一、充分认知金融是国之重器
可从四个方面来认知金融是国之重器:一是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二是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三是金融是国际竞争的前提;四是金融是国家安全的支柱。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货币本质上是商品非对称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货币体系,它演变成一种计价体系或者是凯恩斯所称的计算货币。货币是财富、所有权(产权)和资本的计价基础和交易基础。金融本质上是以货币的计价体系为基础促使货币资源跨时期、跨地域和跨主体的配置机制。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体系为基础,加上发展而来的金融市场价格体系,最终构成两个紧密关联的市场价格体系,这是市场经济演化的必然结果。随着金融的发展和深化,“看不见的手”逐渐成为金融市场这只“半看得见的手”,并受货币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
二是金融是国际竞争的前提。在全球化开放经济体系当中,绝大多数国家或经济体都避免不了经济开放。恰当的金融体系是经济开放的基础,并推动了国内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当开放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进一步的国际化转型就成为必然。这种国际化转型是以资本推动的,以金融体系的融入为根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投资的全球化。对于开放经济体而言,不管其是否进行国际化转型,其都避免不了遭受全球资金流动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化转型受国际金融霸权的支配。许多经济体的国际化转型失败或受到危机冲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金融霸权。
二、正确认识资本规律
如何看待资本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需要仔细辨别,否则容易引起误解,或走向市场经济建设的反面。第一,资本是金融的核心资源,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核心资源。第二,资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具有生产组织属性。第三,投资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是动力所在。第四,必须抑制资本的垄断和操纵。
资本具有主动的人格特征,体现的是拥有财富或资源主体的意愿,比如资源拥有者仅仅是销售资源获得资源的当前价值,资源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资源拥有者将资源通过货币计价作为一种投入期望获取比当前价值更高的价值,资源才成为资本。投资具有不确定性,可能遭受损失,资本天生就带有冒险精神,因而资本也希望获得超额回报。资本具有天然的组织能力,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组织作用,并形成产权结构,并根据产权结构获取回报。资本成为多种生产或服务要素的核心,通过购买和合作的方式使各种要素为资本所用,从而生产出或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资本创造的收益除了各种应付成本(劳动者的工资和社会保障费用等)外,尚有很大一部分以政府税收的形式用于政府的运转和收入再分配,从而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三、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目标,强大的央行是中枢,强大的金融机构是主体,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支柱,强大的金融监管是保障,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是根基。这六个强大都以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依归,以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为支撑。当前六个强大建设可核心关注强大的货币和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强大的货币,一是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窗口;二是推进数字化区域货币区建设。
建设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一是要注重关键金融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完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要注重心智结构与能力的培养,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注重人力资本的培养,注重数字化能力的培养,注重安全能力和投资能力的培养,注重金融强国能力的培养;三是完善金融人才选拔机制,尤其要不断完善一般金融人才的市场化选拔机制;四是完善金融人才报酬机制,要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金融人才的报酬核心是要与其承担的职责和贡献相匹配。
四、资本市场和信用市场的再界定
如果不断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体系的优点,那么,我国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迈进之中,就必然要求不断地提升直接融资的比例,间接地抑制间接融资的发展,也就是要改变我国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结构体系。事实上,这个认知存在着理论上的问题。
从广义的资本市场(一年以上的融资市场)到中义(直接融资市场)和狭义的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市场),狭义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与债券市场等构成的信用市场并立,根据信用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经济特性,作为破坏性创造和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来源,也是发达国家重要经验。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与信用市场的关系,体现在银行混业经营、资金恰当往来和货币政策工具的链接等方面。也正因为两者联系紧密,其货币政策可直接影响信用市场和资本市场。
五、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的建设方向在于:第一,确立资本市场战略目标,确立或转换为新理念。一是建设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应从融资向价值增值转换。只有良好的价值增值,才会有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融资自然不会困难。二是恰当定位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针对公众公开募资,是公众公司,需要新的治理模式。三是司法实践中对个人重罚重刑,积极鼓励并重奖外部监督,完善资本市场信用体系。第二,创建集体董事和公共董事,创新完善公共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第三,除严厉打击非法减持外,还要从机制上降低合规减持的冲击。第四,打通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数字化平台促进资本市场连续与统一,创建公平的融资环境,培育广大的后备军与独角兽。第五,弘扬人民首创精神,加强对企业家正面引导与激励,强化财富示范效应。
在发挥好本职功能的同时,要加强信用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恰当链接,或者称为信用市场的资本化。与资本市场有机融合有两个可能的变革方向:一是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如何在适当风险参与中获得高额的风险回报。可建立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信用资金和债券的拆借、借贷和可转债等往来,也可直接与上市公司进行可转债、债转股等往来。商业银行可以信用方式(债券和借贷等)给公司融资,公司可以部分股权进行质押并成为可转债(含期权),除了债务的正常偿还外,满足条件的商业银行借贷可以选择在公司融资进程中将债务转为相对应的股权,并在公司再融资中选择退出或者等待公司上市后再退出。当然,除了部分已经具备的制度外,还需要商业银行法的适当调整优化。
以资本市场机制与信用市场机制有机联系为基础,为我国央行实现通过基准利率对经济物价、信用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调节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
1.方明,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为实体经济融资厚植沃土:从信用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再界定到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金融时报》理论版整版刊发,2024-11-11。
2.方明 高青,“金融是国之重器”的四层含义,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11-27。
3.方明,持续强化国之重器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金融时报》理论版头版头条专访,2024-12-09。
作者简介
方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长期在中国银行工作,从事服务企业走出去、机构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工作,专业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实务。著有《蝶变:从金融风暴走向全球共治》《全球货币战略:霸权博弈》《全球货币战略:大国崛起》《安倍政治经济学》和《元宇宙大金融》等专著,2017年以来总撰有全球系统性风险趋势年度报告、全球国别系统性风险趋势报告等。
(初审:倪灵运 骆岭 杨瑶 | 复审:董青马 谭敏 | 终审:兰敏 罗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