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Academic points

会议·观点|第五届中国金融风险管理高峰论坛顺利举行:产学研结合,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发布日期:2021-10-18

10月16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金融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主要聚焦中国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乡村振兴与“保险+期货”以及期货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三大主要议题。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庆双出席会议,上期所、大商所、郑商所、中金所、中证研究院等相关人员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同步参加会议。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执行院长赵静梅主持上午会议,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金融学院副教授张翔主持下午会议。

深化风险认知 助力市场稳健发展

尹庆双在致辞中表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的发展战略主要以应用经济学为重点、充分发挥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作用以及工商管理和统计学的支撑作用。在金融学科建设中,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安全是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学校在2011年组建了金融风险的研究团队,形成了一系列的报告,得到了高层的多次批示。尹庆双认为,谈论金融风险有三个重要的维度,一是进一步增强国家重大战略的金融服务创新,包括服务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科技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二是在各种产业政策的协同当中提升金融风险的识别及处置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金融风险的识别与处置能力。尹庆双提出,在金融风险理论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界与业界各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

在市场风险监管方面,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李钟表示,场外衍生品“一对一”的交易方式,决定了其透明度低,监管机构往往难以掌握相关信息。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缺失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而场内衍生品市场由于规则完善、监管严格,在危机中并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为此在2009年的G20匹兹堡峰会上,就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达成了一致共识。改革措施包括交易报告、平台交易、中央清算、资本约束、杠杆约束五项内容,以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系统性风险、防止市场滥用。

据介绍,全球交易报告库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每年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G20各成员经济体对场外衍生品市场五大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编制并发布《年度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实施进展报告,同时每5年开展一次同行评估并发布报告。

他表示,我国交易报告库及准报告库发挥了服务监管、服务市场的重要功能作用,涵盖了商品、信用、权益、外汇、利率五大标的资产类别。下一步,还将根据国际衍生品编码技术指引,将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行业标准。未来通过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实现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信息按标的资产类型进行集中,以更好发挥交易报告库功能,促进各监管机构更好履职尽责,实现从单纯的机构业务监管,向市场监管、功能监管转型升级。

在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东平看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结构性变革的过程中,市场价格波动成为一种常态,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管理,那么市场定价的有效性就会降低,这必然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而借助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与风险管理功能,可以使得市场定价效率得到提升,有效化解市场风险。这在实体经济领域也得到了体现,一些参与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的上市公司获得了更为稳定的收益,生产经营活动也更为稳健。另外在农业领域,通过“保险+期货”的金融创新模式,农民收入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目前从全球期货衍生品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市场还需要深化风险认知,提升运用期货衍生品工具能力,加强期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升市场监管能力。为此,还需要学界及业界各方的专家学者围绕期货市场的运行规律、功能发挥、风险特征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进一步思考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衍生品市场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运行保驾护航。”

期货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中国期货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强表示,目前期货从业人员队伍呈现有序发展的态势,但仍未跟上期货行业快速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市场对衍生品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首先,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进入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工具管理价格风险,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市场的数量已超过700多家。而市场中与期货品种相关的成规模企业多达30万家,即使只有10%的企业参与进来,也会产生较大的人才需求缺口。

其次,金融机构在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方面离不开期货衍生品市场,需要运用衍生品市场开展金融创新,开发各类风险收益产品。尤其是近年来,券商、基金、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相继涉足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业务,以高薪吸引高端期货人才。

最后,当下我国期货公司正在经历业务转型新阶段,从过去单一的经纪业务模式走向多元化经营之路,朝向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及金融衍生品服务商的目标不断迈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期货市场各项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期货公司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综合以上情况,他认为行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主要有以下五类:其一是产品设计类人才,能够把市场需求与衍生品工具有效结合起来,开发期货期权合约相关的套保或套利类产品、运用期货期权工具创设的产业服务类产品、“固定收益+衍生品”形成的结构化产品以及体现个性化服务的场外产品;其二是投资顾问类人才,主要提供投资建议和风险管理建议,帮助客户实现投资或风险管理目标;其三是交易类人才,即操盘手,这需要天资与悟性的加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实战能力;其四是量化风控类人才,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风险对冲三方面;其五是期现结合型人才,这需要相关的现货背景,能够通过运用期货衍生品工具解决现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诸多痛点问题。

同时在座专家认为,编写具有中国元素的金融风险管理与衍生品市场书籍(教材)意义重大。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铭山表示,目前国内教学主要使用西方教材,本土自主编写的内容仍旧空缺。他认为教材反应了党和国家的意志,每个国家的教材应该按照自身的情况进行编写。因此,教材编写应该立足于本土实践,并借鉴西方教材的优秀之处,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映到教材中,让学生能够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从教学角度来讲,教材是教书育人的主体,需要发挥好育人的作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内容设置既要反应业界前沿也要反应本土特色。

在南京大学教授杨学伟看来,在育人方面需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价值观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具有服务情怀的专业人才,因此一本好的教材要做到三个正确和一个适当性。第一是政治正确,要通过教材让学生明白国家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初心和使命是服务实体经济;第二就是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在教材中加入更多金融伦理方面的案例,还有衍生品服务实际经济方面的案例;第三就是知识体系的正确和完整性;第四就是情景的适当性,教材中应当充分体现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参与中国衍生品市场的热情,让他们看到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潜力,发挥自己的价值。

据李强介绍,目前我国高校在衍生品教学方面相对落后,主要有以下情况,一是开设衍生品相关课程的高校不超过20所;二是衍生品在投资学中作为部分内容不超过一章;三是目前衍生品相关内容集中于研究生、博士阶段,主要在金融工程方向课程中开设,包括期权模型的定价公式等;四是全国衍生品方向的教材不多,因此编写专业教材的意义重大。

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是适用于课程方向的基础教学,可以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套保、套利、期权等基础内容;各类衍生品的具体应用模式;宏观分析、量化分析、技术分析等各类市场分析方式;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对冲等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内容等。另一方面是适用于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针对硕士阶段,主要涉及一个课程体系,可以侧重于培养市场分析思路。针对博士阶段,可以分为4个板块,主要聚焦风险识别、衍生品定价、风险计量、风险对冲方面内容。

从实体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程昕晔认为教材编写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一是多讲实体案例,尤其是把现实中的复杂情况讲清楚,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使命;二是可以多组织调研到实体产业走一走,让学生更为清晰直观地认识到现实情况,这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是在教材编写中,理论知识要和现实相结合,让从业人员可以从教材中学到知识,然后可以切实运用。

期货日报总编申红卫认为,教材编写很重要的一点是启发式理念的植入和培养,从目前期货市场理论研究情况来看,还远未跟上期货行业发展的脚步。从市场发展与政策取舍角度出发,有三个方面亟待满足:第一在实体经济领域,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责任重大,相关产业链对期货市场有较多的诉求需要满足。但是现有操作层面、监管层面、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发现与解决;第二在期货市场创新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无论是品种创新,还是业务模式创新,都离不开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这就需要引导学子理解政策取向的必要性,如何将中国元素融入市场发展路径;第三就是从宏观发展的角度,引导学子理解中国顶层设计对期货市场发展的要求,深入思考会对全球市场产生的影响,并对期货市场服务经济发展提出可行的思路和做法。

多方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乔小鹏介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在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发展质量逐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效比较显著、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但对比来看,我国农民收入整体仍然偏低,农业生产模式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落后,乡村治理难度加大。

因此,他认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同时他表示,我国农业生产的零碎化特点制约了农业机械、农业科技等要素的投入,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覆盖面不广、服务功能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这就需要推进“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其中生产合作是基础,供销合作是主导,信用合作是支撑。通过“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可以有效整合三大体系、三重功能,强化农业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形成适度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农业的降本增效。同时,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发展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在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方面,大连商品交易所原理事长李正强表示,自2016年起,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协同推出“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新模式,为农民种养提供价格与收入保障服务,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效果良好。在过程中,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由下而上打通风险转移的新通道,在保险市场实现第一次风险转移,在期货市场实现第二次风险转移,两个市场协同管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成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的一种新方式。

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多方共赢的格局。其中,农民获得了稳定收入,抗灾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精准脱贫;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实现了业务拓展,“保险+期货”业务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期货市场市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消除价格扭曲现象;政府补贴能够有效融入市场化运行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政策透明度,让农民有了直接的获得感。

可以看到,“保险+期货”连续6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视,对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协同推进服务三农新模式创新探索的认可,以及对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认可,这也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与广泛覆盖的农业保险相比,“保险+期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发展中依旧面临挑战,还需跟上未来农业保险发展步伐,有效融入农业保险保障体系。

在他看来,“保险+期货”有效发挥功能的关键在于以下六方面:一是认清功能定位,由庞大的财政支持与农业保险市场负责巨灾(产量)、基本收入保障,期货市场与保险市场协同承担好价格波动风险的管理,确立“管理好价格波动风险+较高的预期收益”的功能定位;二是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优势、持续探索新模式,为不同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合适的风险管理与收入保障产品;三是进一步拓宽保费来源支持渠道,争取更大的财政支持,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保费来源格局;四是加快完善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体系,大幅提升市场运行效率,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与广度;五是强化市场协同与多方合作,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协同服务三农与乡村振兴战略;六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升参与方认可度。

上一篇:西财金融学者之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专题

下一篇:西财金融.观点|陈文:疫情之下,如何看待各地政府的中小微保卫战

关闭